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
——读《听李镇西老师讲课》有感
名师工作室成员 马占银
所谓“语文”应该体现在每一阶段的整个语文教学系统中,我们要以语文去感染、熏陶、影响学生,而不是将其机械地理解为每一堂课都必须有所谓“知识点”“能力点”。根据课文内容和教材要求,有的课侧重于语言形式的训练,写作技巧的提高,阅读能力的训练。有的语文课可能就不那么“纯粹”了,可能就侧重于思想的充实,感情的熏陶,心灵的滋润,精神的提升了。常人说的“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这是没有分歧的,分歧在于如何理解语文。语言的背后是思想,是感情,是精神,是人类的灵魂,关注这些正是语文课的分内事。
一、阅读教学:
1、生字如何教:从阅读教学来说,在学生接触一篇新文章时,首先要克服字词障碍,但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相互交流他们在阅读中遇到的哪些不认识的字。
2.阅读的程序:对一篇课文的阅读,应该从学生开始,而不是从教师开始,自读课文应该着眼于学生怎么学。自读第一遍后这样提问:(同学们读后第一个感觉是什么?有什么想法?)自读第二遍:(快速画出自己喜欢的或者不懂的句子。)
3.如何引导学生发言:让学生自由发言,并非取消教师的引导,理想的境界是学生和老师在自然而然的交流中相互促进,同时教师又不知不觉地引领着学生,这里关键是教师要善于捕捉契机——敏锐地发现学生发言和文本的重点以及教师教学意图的结合点或临邻近点!
4.诗歌教学:朗诵对诗歌教学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诗歌教学,朗读一遍胜过讲授十遍。因为朗读本身就是一种理解。诗歌首先要感动自己,要带着自己的生命体验,然后才有可能传递给学生。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随时发现学生比自己强的地方,以此来达到课堂最佳的教学效果。欣赏现代诗时,要打通文本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或许可以称之为语文教学生活化,这种生活化表现为老师看到了这首诗的当下意义。通过例举打动学生的心,这样就会超越文本本身,诗歌的血脉便扎根到了现实的土壤中。
诗歌意象的解释:通俗地说“意”就是主观感情,“象”就是物象,两者融为一体就是“意象”。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当做一种指向。截取眼前的景物,再把这些带有感情色彩的景物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无数这样的的意象组织起来就叫“意境”。
5.散文教学一般分为三个流程:整体感知——揣摩语言——质疑问难。在这三个流程红,核心的一点是“读出自己,读出疑问”。(读出自己,就是从课文当中,读出自己说熟悉的生活或场景,独处和自己的思想感情相同的某一个情节或人物形象,甚至读出触动自己心灵的一个时代或一段历史。读出问题:没有读进去的人,是提不出问题的),课堂既是设计的,又是生成的,既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又没有放任自由,课堂生活化。
二、李镇西老师语文教育观
第一老师要敏感,要有一种意识,能够随时随地进行自然而然的教育。即老师从走进教室那一刻起就应该有了教育活动。第二,学习语文要随时随培养学生的习惯。第三、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的作用只是协助引领。第四、灵活处理练习,把选择的自主权换给学会。
三、阅读教学观
阅读教学应该尊重学生的多元阅读。而阅读的第一个任务是“以文解道。”
尊重学生必须体现在细节上。
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用一生的时间来备课。
教师的知识储备应在平时。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注意力如果放在知识的清晰上,那么这样的课不叫成功的课。成功的课教师的注意力应该 放在学生的思维上
教师也需要自我欣赏和自我鼓励。
我不追求我讲了多少,二是追求我引导学生自己悟出了多少。
“对话”并不是让学生自发地讨论,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钻研课文,进而领悟课文的思想感情。
任何人为“导演”的“高潮”、“亮点”都不及学生感情激荡,思想喷涌时自然而然绽放的心灵花朵灿烂夺目!
先生最大的成功,是培养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关注细节,绝不仅仅是写文章,作文和做人是统一的。
和学生探讨的所有问题,无不来自课文,也无不紧扣课文,当然也来自学生思考。师生之间提出问题,又相互求解。大家有问有答,有争有解,循着文章的层次逻辑顺序,层层深入。真正做到逢山开路,遇河搭桥。一个个疑问解决了,学生实际存在的疑难,经过自己的思考后提炼出来了。